获奖征文选登(一等奖)——某个角落里的光

时间:2021-09-30 点击数:

某个角落里的光

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杨朝仙

世界很大,大到有人固步自封,不敢闯天下;世界也很小,小到有人相隔千万里的偶然相遇。

在世界的某个不起眼的地方,坐落着这样一个国度。它经历了血雨腥风,有过辉煌,有过落寞,经过了几千年的洗礼,终有了不改朝换代的,不需君主制度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度,它的名字叫做中华人民共和国。

我们会常听到国富民强这个词,但却少有听到民富国强一词。那到底是国先富民才强,还是民先富国才强?

在中国的西部的角落里坐落着一个小村庄——希望村。有三十余户农家,这些农户都是在战乱时期从各个地方迁徙此处安家的。待战局稳定后,他们便把此处当作安身立命的港湾,一代接着一代的人,过着男女耕织的生活,不见外世,不闻外讯,像是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但此桃园非彼桃园,它只是一个对外界变化,认知比较少的农村,并未真的与世隔绝,两耳不闻窗外事。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困难又艰苦,活命是他们最基本的要求。后来国家富强了,希望村庄才开始慢慢地发生变化,它虽没有与祖国共同进步,但却见证了祖国是如何从一朵干枯的小树苗长成如今枝繁叶茂的大树。

希望村庄的发展或许足以明了国富民强与民富国强之间的关系。它是一个贫穷的村庄,里面生活着一群民风淳朴的农民。七八十年代初的他们,质朴、勤劳、善良,即使贫穷也会向着太阳的光,奔着生活的希望奔波劳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七十年代,他们处于计划经济,集体劳作,吃大锅饭时期。他们是勤劳且善良的人,日日耕作,从未停歇;他们也是懒惰且自私的人,人多力量大从未用到劳作中去。他们有自私的一面,会权衡利弊,会为自己考量怎样做才能达到对自己相对公平。所以,在当时,劳作的人数多,可劳作的心并不多,导致了农作物丰收并不如人意,且致温饱尚未解决的窘境。一日三餐对于他们来说是奢求,大米饭对于他们来说是可望不可及,肉制品对于他们来说或许只有过年才能稍尝几口。

勤劳的人是最可爱的,到了八十年代,温饱未能解决的农民们遇上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由家庭承包方式进行劳作。对于大集体劳作方式而言,这种家庭承包方式大大增强了农户的劳作欲望,多劳则能满足一家老小温饱充余,不劳则饥饿潦倒。所以,他们每家每户开始辛勤劳作,每天早出晚归,用当时最快捷且原始的耕作方法 ,男人肩上扛着犁,手牵着牛。牛前人后慢步向地里走去。女人背着背篓,里面装着一小袋粗粮午饭和几把生锈的弯刀,手持着一两把沾满泥土的锄头。女人身后跟着一两孩童,手拉着女人衣裙像转动的陀螺般左右摇摆紧跟在女人身旁。希望村庄的每家每户都如此劳作,日子越来越久,他们除了种地外还是种地,只有那么一两户会经商的人家种地的同时,也做着养牛买牛卖牛的生意。

虽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给了农户很大的好处,但贫穷的年代依然是不能够完全解决温饱问题的。或许,他们能够保证一日三餐,但是却未能保证一日三餐是怎样的食材,或是能吃几成饱。是粗糙的玉米粉煮成的主食,是山间的野菜炒成的美味,或是山里不知名的某种生物,只要能够填饱肚子,山中无毒之万物皆可食。很幸运的是,杂交水稻的到来,使希望村庄偶尔那么几次不用吃糙米饭,他们开始种植水稻,起初自家自己种自家的,后来邻里互相帮忙,先帮你家种完再去我家种,这种邻里相互帮忙的习惯,至今还存在这个村庄里。他们的团结互助,互相关爱。到了冬至,回馈的是满仓的粮食与生活的希望。当初,因为我做活你也不做活而感到不公的状况已基本不复存在,不会懒散度日。

九十年代初的他们依然如七八十年代般质朴,勤劳,善良。他们吃着自己种的粮食,穿着自己缝缝补补的衣裳,住着自己亲手建的土房子。虽然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可家里有孩子需读书,一家老小的病疾疼痛并非土方法能够解决的,还得去医院看病配药。大部分家庭因没钱,孩子早早的辍学在家帮忙做家务,农活。后来,开始流行外出务工,希望村里的年轻人们纷纷开始一批又一批的外出打工,他们放下了手里的农活,孩子,老人,开始了远途的奔波,只为了挣几个能供孩子上学,给一家老小买药及各种开支的钱。

每年过年回家,他们身上穿得光鲜亮丽,脸上洋溢着笑容。给小孩买玩具,给老人添新衣,再到街上买几斤肉,煮上一顿香味浓稠的饭菜,唤上与自家关系较好的几家兄弟邻居一起吃一顿,表示对邻里邻居平时对家人帮助的谢意。同时,能齐聚一堂,喝上一杯小酒,吃几口小肉,谈几话他乡生活及叹几声人生愁苦。远方有梦想,也有忧伤,这是每个离家人最深的感触。光鲜亮丽的打工人的背后,是道不尽的辛酸。

那些辍学的小孩也已长大,他们开始结婚,生子,重复着上一辈的生活,有种地的,有打工的。起初,村里还是有年轻人的,后来,种地的是老人,接孩子上学的是老人,本来三十余户人家的村子里人口就不多,年轻人都不怎么喜欢种地了,都一个劲的往外跑,闹腾腾的村子里过完年后就只听见狗叫声,早上鸡鸣声,山间田野的鸟鸣声,风声,树枝相互碰撞的摩擦声。偶尔听见哪家小孩不听话了,老翁老妇的训斥声和孩子的哭叫声。

就这样,一年复一年,老人带着孩子住着暖和的土房,等待着青年人的归来。

家是最温暖的避风港,无论是简陋的还是豪华的,你走了有多远都会记起最初你的家是在哪里,你最终还是会选择回有温暖且充满等待的家。村里的打人工虽见过外面的繁华世界,可他们依旧心在小时候地里泥巴给的牵挂。家是避风港湾,生于农村的人,大部分必定是会回老家给自己盖一间能避风的小房子。于是,挣了钱的人,便有几户人家开始学着外面,扳倒了土房盖起了砖房。他们原先也有着自己最古老的房子,只是他们想要一个更好的,更牢固的,更亮堂的罢了。钱对于农村人来说是一辈子也赚不足的,若是又能盖得起更牢固一些,亮堂一些的家,他们会选择一个合适的时间盖起一座属于自己的小城堡。

当然,并不是每家每户都会选择在钱能够盖起新房的时候,就推土盖房,有些人有自己的选择和打算。所以,挣了钱后便另觅他处安身立命了。有些人家忙碌了大半生也没能盖起自己的新房,羡慕别人的同时,也会自问为何会和别家不一样,同样的努力,差不多的生活,最终却是差得很多的结果。其实看着确实是差不多的努力,差不多的生活,但是其过程的辛酸艰苦,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明白,身在一旁不知他人苦楚,道不了他人生活点滴。无论是最后过得好的人,还是过得不好的人。他们不是同等的努力,但他们却是有着相似内心崩溃的经历。或许,每个人都是幸运的,同时也伴着不幸。幸运的人,无病无灾,大半生就已经开始富足自家的吃穿住行,而不幸的人,有病有痛却还要努力养家糊口。

村子里的农户们,无论过着怎样的生活,他们也阳光的对待每一天。他们没有很高的文化,有的甚至不识字,所有跟字沾边的纸张上,手机上,电视上,药盒上,农药包上等所需日用品,农产品。他们靠的不是认字,而是认形状,颜色及图案等一些奇奇怪怪的记忆方式方法。即使他们有的一字不识,有的只略懂几字。或许,有的人没有见过外面的世界,有的人已经历经山河万里的征途,不管他们看到的世界有多少,他们的人生痕迹却是不容置疑的老练。

二十一世纪新时代已经悄然而至,希望村还是没能赶上时代的步伐,终是落后了一步。有一天,他们的老房子都倒了,青年人们满心欢喜看着倒地的老土与老木,老人们却黯然神伤,静默看着自己住了大半辈子的房子就这样倒去。在年轻一辈的人里,老房子对于他们来说只是曾经的一个寄所,而对于老人家而言,老房子里嵌着浓浓情感,欢喜的,悲伤的,所有的不美好与幸运都在老房子里。

话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用在农村房子翻新正合适不过。时代在变化,世界在改变,所有的东西都会随着时间而改变,村子里人们的观念思想也在随着时代改变。时至今日,希望村有人的思想依旧老故,可他们能兼容守故,秉承着祖上的习俗也接受新观念的沐浴。

扶贫工作的进行,使希望村的面貌焕然一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越来越好。民富国强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富了,国家才强大,而是先一部分人富了,科技进步了,国家才开始走向富强。富强的中国便开始回头伸手拉了一把还在后面奋斗的穷苦人民,才有了国富民强。

二十一世纪的希望村正在随着党的脚步缓慢前行,处于中国的西部角落里,还是发展的比较慢些。不过,今日的农户已基本达到了小康生活,且幸福度也有所提高。希望村见证了中国的变化与发展,打工人见证着中国的速度发展,孩童见证着中国教育的发展,老人见证着国家的和谐共处。希望村不仅仅是中国发展变化的一个小见证者,同时也是一个享受了一系列国家惠民政策者。

国家的发展与富强与人民的努力奋斗息息相关,人民的富足与幸福离不开国家的强大。今日,世界还是很大,大到中国全国人民一条心;世界也很小,小到变成地球村。

 

(此文获云南省第五届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读书活动一等奖) 

 

 

校址: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新团片区存信路499号 | 邮编:674199

版权所有: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 行政邮箱: ljszed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