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蔡晓龄:在她的身上,看到了广阔天地

时间:2021-07-02 点击数:

学校艺术楼排练厅里,悠扬的歌声缓缓回荡,一声声环绕双耳,直击心房……在余音回荡的排练厅里,她右手杵着侧脸,目光炯炯,望着台上的排练,静心听着歌剧《桂梅赞》婉转低吟,这部原创大型艺术作品即将被搬上舞台,计划从今年6月下旬开始面向社会公演,这是丽江师专给建党一百周年的隆重献礼。

 

   歌剧排练,成为近日来她的日常生活。她说这是高级的音乐普及教育,高等院校应该引领先进文化的方向,因为会听歌剧的人不多,但艺术不能总局限于流行的、通俗的,丽江要成为国内外文化交流的高端平台,我们需要高品位。

 

   她,就是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蔡晓龄,编剧、作家、民族文化研究中心纳西学研究院兼职研究员。

 

2012年,蔡晓龄教授在人民大会堂参加“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大会。

(图为蔡老师在该会议的“少数民族文学发展”研讨会上,作为少数民族作者代表发言)

 

 

 

 

人物介绍|PROFILE

1984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汉语言文学系,长期任教于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从事文学艺术创作多年;从八十年代初期起在国内外报刊发表介绍丽江历史文化的文章数百件;

1997年当选丽江地区十大杰出青年;

1998年出版纳西族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天边女儿国》;

2008年获丽江市文化宣传突出贡献奖,多次获丽江市文学艺术奖;

2008年,到北京电影学院做为期一年的访问学者;

2009年9月一20101月在鲁迅文学院第12期高研班学习;

2017-2018年任书香丽江全民阅读形象代言人;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丽江市文化名家;

任教《外国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艺术导论》等课程,承担三届本科班核心理论课程的教学工作。

她说:成绩等于过去

 

蔡晓龄老师是一个大忙人,忙着教学、忙着编剧、忙着拍电影、忙着研究民族文化……她以编剧的身份参与过电影的拍摄,2003年,与和照老师合作的影片《云南云》获得全国美丽新世界2003DV电视大赛最佳风光片奖最佳文案奖最佳摄影奖的最高奖;同年合作的《幽巷》,获得“2003年国际佳能数码制作大赛数码电影组佳能奖国际大奖,这是该奖设立以来亚洲赛区唯一的获奖作品。蔡老师说:这是到现在为止,让我一直觉得非常有深度、比较满意的片子,所以我本人非常喜欢这两部影片。

 


   
蔡老师作为编剧还参与拍摄了影片《戎肯》,它是普米族的第一部母语电影,以民族文化习俗为背景,探索民族在当代社会的命运变迁与生存发展,社会反响巨大。她的成绩不仅仅在电影方面,在艺术创作、文学创作、民俗研究上都有所建树。

 

2008年,在《云南民族大学学报》中文核心期刊上独立发表论文《明代纳西族土司文学回瞻》;

2008年,在中文核心期刊《大家》杂志发表论文《小说游戏》;

2013年17日在《文艺报》上发表论文《回到叙述的本位——读杨衍瑶小说集<在明天那边>》;

2014年9月出版合著《纳西族》;

2014年3月出版学术译著合著《跟踪大熊猫的足迹》;

2015年,在《当代作家评论》中文核心期刊上独立发表论文《海男诗歌散论》;

2016年,在《民族文学》中文核心期刊上独立发表论文《当代中国多民族文学共同体的新生价值点》;

2018年出版著作《中国当代多民族文学共同体发展格局研究》;

撰写的《公民宣科》一书广泛流传,受到一致好评。

 

   谈起成绩时,蔡老师连连摆手摇头,她说:成绩等于过去,成绩一点都不重要!

 

 

她严于律己、言传身教

 

蔡老师一直认为,一堂好课,不是以获得了多少奖项、多少荣誉来评判。她会通过一堂课让学生知道:一个人应该怎么做、应该怎么学习。她在不同的情景里,灵活地传递着学习方法。

 

“我所有的要求都在课堂上传达给了学生,以一首歌为例,如何判定一首歌的特点,好听,好听在哪儿,别扭,别扭在哪里,只要谈直觉就好,在这个过程中,就可以把教学理念灌输到每个细节。她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从年轻时代就开始坚持做读书笔记,当学生们看到蔡老师多年积累的读书笔记,惊讶之余,是深深的感触。随之而来的是学生对长者行为的模仿,他们也开始做读书笔记。这是一种传承,习惯的传承。如蔡老师所说的一般,老师怎么做,学生就会怎么做,一个好的老师,除传道授业解惑外,在各方面都应当做出表率。


她说:看未来,60岁才是人生的开始

 

   对于学院,蔡老师用了四个字——”充满希望。学院有很好的发展前景,重要的是如何调动老师们的潜能,她说:希望学院将来的发展可以落实到每一位教师的发展,因为只有强的老师才可以教出强的学生,把握好师资队伍的建设,要精准对口到每一个人的个人发展目标,从现在开始做规划,做到整体发展。学院要做强做大,第一步就要留住人、培养人、用好人。

   “两年以后我退休,然后我想开始创业,肯定是和文化产业有关。能打出一片天地,那是最好的;打不出天下,也是给年轻人做个榜样,让他们知道,60岁才是人生的开始

   这就是蔡老师的独特人格魅力,这就是她眼中的退休——不是失业,而是创业的开始;不是结束,而是人生的开端。是我起步太早了吗?不,是我格局小了,成功的人从不曾停下脚步,高峰无尽头,攀登从未停歇。她说。

 

我明白

病魔好比催命牌

我只想要预支丧葬费

好让学生吃饱穿暖

我和学生有个约定

若能上清华北大

我值了

活一天就赚一天

(节选自蔡老师创作的歌剧《桂梅赞》)

 

 

 

图为文学与传媒学院语文教育专业前身中文大专班88级毕业留影

前排右二为当时在校学习的张桂梅老师

二排左二为刚从教不久的蔡晓龄老师

 

 

   作为时代楷模张桂梅老师的良师益友,蔡老师在《桂梅赞》的创作上融入了大量心血。《桂梅赞》中的歌词,让我们看到了教师风骨。在教师的队伍里,风骨代代传承。每一个尽职负责的教师,都是一面旗帜,一盏灯……

 

   在教授蔡晓龄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更广阔的天地。

 

(采写:杨发礼 2018级新闻采编与制作班)

 

 

校址: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新团片区存信路499号 | 邮编:674199

版权所有:丽江师范学院 | 行政邮箱: ljszed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