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被命名为第十一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

时间:2024-01-25 点击数:

近日,国家民委发布《国家民委关于命名第十一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的决定》(民委发〔2024〕18号)(下称《决定》)我校被命名为第十一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

《决定》指出: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本方向,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涌现出一批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典型,为各族干部群众树立了榜样,促进了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有力推动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呈现新气象、迈上新台阶。为激励先进,示范引领,经过严格评选,国家民委决定命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等248个地方和单位为第十一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命名有效期5年。希望被命名的地方和单位珍惜荣誉、再接再厉,把持续扎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实到各项工作中,探索更多经验、争取更大作为,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决定》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准确把握党的民族工作新的阶段性特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创建工作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本方向,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突出因地制宜,西部地区和东中部、各行业领域要立足实际、结合特点、发挥优势深化创建;突出有形有感有效,丰富形式、创新方法,做深做细做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以中华民族大团结促进中国式现代化,汇聚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学校位于滇川藏结合部的丽江,建校117年以来为滇西北丽江市、迪庆藏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培养了6万余名各级各类人才,形成了“百年师范教育传统深厚、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示范显著、服务滇西北发展卓有成效”的办学特色,涌现出以七一勋章获得者张桂梅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校友。学校占地965.69亩,现有教职工478人,其中少数民族教师占比52.7%;在校学生8889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占比36.5%。学校始终以服务和促进边疆民族地区团结进步、繁荣发展为己任。20世纪60年代,教师禾雨创编的歌曲《北京有个金太阳》唱响全国;十八大以后,教师胡文明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近年来,学校认真落实《深化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指导纲要》,取得了一系列实践成果和创新成果,相继被命名为“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云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云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示范学校”“第二届云南省文明校园”。


“坚持党的领导、争做十个好”的民族团结示范单位创建工作体系

一、深化学习,提高站位

学校党委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认真贯彻和落实党中央关于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关部署,学校认识到作为一所位于边疆民族地区的公办高校,必须以更加自觉的精神、更加坚定的意志,坚决扛起在广大师生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责任,在切实做好新时代学校团结进步教育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各项工作的基础上,积极助力和服务地方特别是丽江这样的旅游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往深里走、往细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奋力把学校建设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果多多的重要基地、热力满满的辐射中心。

(一)始终坚持党对学校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成立由党委书记、校长担任双组长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创建工作领导组,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党的建设、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要点,纳入各级党组织党建工作责任制和学校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纳入教师和学生日常考评考核体系,与学校其他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推进、同落实。

(二)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强化理论武装,加强政治建设,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将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列为校党委和二级学院党总支中心组学习计划,全面落实党委会、校长办公会、二级学院党政联席会“第一议题”制度,以学正风,以学促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促进各族师生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三)明确育人主要任务。构建“十大育人”体系,教育引导学生深刻认识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深刻认识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牢固树立法治意识,营造“爱国主义人人践行、桂梅精神人人学习、红色歌曲个个传唱、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民族团结处处花开、文明习惯时时养成、法治意识牢牢记住”的校园文化氛围。

二、全面融入,推进工作

在深化新时代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中,学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双向交流、立德树人、实践育人为抓手,把促进各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作为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途径,不断增强广大师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教育引导广大师生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经过多年探索,构建课堂教学、教育实践、校园文化建设多维一体平台,形成了“坚持党的领导、争做十个好”的民族团结示范单位创建工作体系,全面提高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建好队伍。组建了以党委班子成员、部门负责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为主体的专兼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育人团队。把党的民族团结进步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列入党员三会一课、党外人士培训、教师能力素质提升、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重要内容。

(二)学好榜样。引导广大师生追寻禾雨老师编创《北京有个金太阳》的脚步,大力弘扬各族群众拥戴核心、心向北京的光荣传统。深入学习和弘扬张桂梅校友扎根民族地区办教育、为帮扶各族群众倾尽全力的先进事迹,以一馆一剧两课堂、一周一月一网站为抓手,创建师德师风教育基地。

(三)上好课程。实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进教材、进课堂工程。编写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讲义,课程思政研究中心建成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素材库,把民族文化融入专业教学的《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设计类专业“五位一体”人才培育模式探索与实践》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民族文化英文宣讲实训室被认定为云南省高职院校专业实习实训教学基地示范项目。

(四)唱好校歌。校园广播每天定时播放我校教师禾雨创编的《北京有个金太阳》,引导广大师生不断领悟蕴含其中的民族心声与时代呼声;支持师生团队创作排练《民族史诗 团结颂歌〈北京有个金太阳〉》组歌,将其纳入2023年学校申报国家艺术基金创作项目规划;支持学生合唱团排练唱响《长征组歌》,并采风红军长征过滇西的史实,创作排练具有地方特色的长征大理组歌、丽江组歌、迪庆组歌。

(五)跳好舞蹈。组织专家学者深入研究藏族锅庄、纳西族东巴蹉、彝族傈僳族手牵手围着火塘打跳所蕴含的文化元素,围绕“手牵手促进心连心”对民族打跳乐舞进行科学编排,引导各族学生在“牵手舞蹈”中交往交流交融,丰富了学生业务生活,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道靓丽风景。

(六)管好社团。通过团学组织开展“寻找身边的红色故事”“我眼中的家乡”“寻找中华文化符号”和“三下乡”“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挑战杯”等系列实践活动,持续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世界读书日”“一节一活动”等项目,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七)创好成果。号召广大教师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为滇西北地区确定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目标开展科学研究。5年来,学校教师共出版著作38部,发表论文542篇;获得地厅级以上科研成果奖48项,获得地厅级以上科研项目立项164项。

(八)做好基地。建设“云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云南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双语教师培训基地”“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基地(高脚竞速)”“丽江市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等基地,为学校整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资源、凝聚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人才、引进省内外高水平专家学者团队发挥重要作用。

(九)用好展馆。2020年以来,学校相继建成了民族团结进步展示馆、丽江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馆、丽江市张桂梅师德主题教育馆。充分发挥展馆在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的作用,深受广大师生和社会各界群众欢迎。

(十)走好线路。学校打造了校外、校内两条研学线路。校外的“重走长征路”沿着红军长征过丽江的足迹,体验丽江各族群众携手同心迎红军的光辉历史。校内线路串起丽江市张桂梅师德主题教育馆、学校民族团结进步展示馆、丽江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馆、高山植物标本馆、滇西北民族艺术传承基地、民族文化英文宣讲实训室、石榴籽志愿服务队图书室,让研学人员在看中想、在走中思、在听中悟。

三、守正创新,做活创建

学校注重结合地方实际、学校实情,不断创新载体、创新活动,努力让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通过有形与无形相结合、润物与润心相统一的方式,为广大师生所喜闻乐见;努力服务地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为引导各族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做出高校应有的贡献。

(一)志愿服务扩大影响。学校成立了石榴籽师生志愿服务队,深入到学校周边支教,深入到乡村振兴一线开展文化帮扶,深入到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急难险重点位,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先进典型培根铸魂。学校注重用身边的榜样教育引导广大师生,号召大家唱响《北京有个金太阳》,创作了民族歌剧《桂梅赞》,建成了张桂梅师德主题教育馆,营造了良好氛围,带动校风教风学风清朗纯正。

(三)校内校外研学线路。学校深入研究青少年群体成长规律,整合优势资源策划和成功打造了两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实践研修线路,深受广大师生和社会各界欢迎,也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四)社团活动润物无声。学校注重用生动的活动替代空洞的说教,大力支持学生会和校团委指导学生社团丰富活动内容,开展主题活动,让学生在弦歌不辍、实践锻炼中受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增强本领。

(五)教学科研并蒂花开。学校立足位于民族地区的校情,用好滇西北地区各族群众“拥戴核心,心向北京”的优势,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教学与科研的方方面面,取得了喜人成效。

(六)服务地方做优旅游。学校发挥科研能力强、师生众多的优势,在主动服务丽江文化旅游名城建设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从景点景区介绍、解说词审定、导游及其他旅游从业人员培训等方面入手,积极为迪庆州、怒江州等的旅游业服务,千方百计在讲好民族故事中引导游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校址: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新团片区存信路499号 | 邮编:674199

版权所有:丽江师范学院 | 行政邮箱: ljszedu@163.com